早期台灣企業大部分都是以代工出身,那時候的台灣到處都是機會,家庭即工廠的概念到處充斥在每個角落。
曾幾何時,台灣的代工優勢不再,過去的經營模式已昨是今非;許多產業面臨的轉型的瓶頸,而在上一代人汲汲營營的努力之下台灣也正好到了企業接班的臨界點,因此有許多第二代直接打出老品牌新生命的永續計畫,比方雄獅文具的奶油獅、黑松沙士等。且品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當消費者開始產生品牌疲乏的時候,品牌本身就必須要開始思考轉型的可能性以期再次引起消費者的目光與品牌感知。
早期台灣企業大部分都是以代工出身,那時候的台灣到處都是機會,家庭即工廠的概念到處充斥在每個角落。
曾幾何時,台灣的代工優勢不再,過去的經營模式已昨是今非;許多產業面臨的轉型的瓶頸,而在上一代人汲汲營營的努力之下台灣也正好到了企業接班的臨界點,因此有許多第二代直接打出老品牌新生命的永續計畫,比方雄獅文具的奶油獅、黑松沙士等。且品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當消費者開始產生品牌疲乏的時候,品牌本身就必須要開始思考轉型的可能性以期再次引起消費者的目光與品牌感知。
每個人都知道品牌,每個企業都想要做品牌,但是更多的是小公司甚至攤販卻總是望品牌興嘆……難道「品牌」只是大公司的專利?
記得我們學生時代,總有一兩家口袋名單,每次要聚餐的時候都會說,我們去○○○吃東西,這個時候那個○○○就是品牌,只是大多數的人都直接把它認定為「口碑」而不是企業本身的品牌。但,真的是如此嗎?
常常有人問我,「設計師,我要設計一個LOGO!」。當我問他你想要傳遞給消費者的概念跟產品思維是甚麼?通常得到的答覆都是「我就是要設計一個logo放在產品上,我要做『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四個字,聽起來很簡單,筆者很多客戶也都是認為我有一個logo就是開始做品牌,消費者一定會很快就認識我!